我國唐朝開始將金黃色的野生鯽魚進行“家池”養殖,宋朝時有金魚進入家養;至清朝中后期,我國家養觀賞金魚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;現在金魚已經是世界性觀賞魚品種,約有280個品種.作為世界上最早飼養觀賞魚的國家,目前我國出口的觀賞魚類已達120多種,產品遠銷東南亞、日本、歐洲、美國;年出口創匯約達2億美元,但不論數量還是種類,都遠不能滿足國際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。
世界已知的觀賞魚種類估計有1600多種,其中750種為淡水觀賞魚,其余為海水觀賞魚。目前淡水觀賞魚養殖與銷售的種類只占總量的10%-20%,而由海水觀賞魚主導市場。在當前的世界觀賞魚貿易中,亞洲起到首要的作用(占世界范圍觀賞魚供應量的50%以上),歐洲占第二位,亞洲觀賞魚貿易中80%是養殖場生產的淡水觀賞魚,15%是野生的海洋觀賞魚種類,還有5%是從自然環境捕獲的。新加坡已成為世界觀賞魚類和水生植物的最大提供國,觀賞魚養殖已有五六十年的歷史,目前共有126家養殖場,養殖面積165公頃,觀賞魚的產值為3220萬新幣,占世界總出口值1/3,外銷至美國25%,日本19.9%,英國11.4%,德國8.7%,法國7.9%。且每年以5%的速度增加。
我國觀賞魚的生產與貿易,已成為漁業強勁的增長點。在出口創匯上潛力很大,由于觀賞魚具有非食用性,所以其出口環境相對比較寬松。觀賞魚的生產還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,國外由于勞動力價格很高,觀賞魚養殖中心已在不斷轉移。養殖觀賞魚回報率也較高,據有關數據表明,養殖觀賞魚比養殖四大家魚高30%。特別的品種則能賣出高價。如青龍、紅龍、白龍和蝴蝶魚等高檔品種,在歐美市場受到青睞,每尾售價高達7-10美元。在國際市場上,色澤獨特的錦鯉,一條能賣到幾萬元。同時,如果我國的觀賞魚能占全球貿易額的10%-30%,每年便可以解決10萬-20萬人就業,勞動相關的飼料、魚藥、技術服務等20萬-30萬人就業,可幫助30萬-50萬農民致富。廣東順德、中山等地家庭養金魚、錦鯉面積達5000多畝,室內養殖熱帶魚1500多畝,吸引了來自美、英、意和東南亞的客商。北京市朝陽、通州兩區觀賞魚養殖場面積達1.2萬畝,已建成全國最大連片觀賞魚養殖基地,年產錦鯉、宮廷金魚、熱帶魚等1.5億尾,向法、德、比利時等國出口觀賞魚,創匯折合人民幣1600多萬元。我國目前出口觀賞魚數量超過億尾,占世界總量的1/10,但其創匯額在世界觀賞魚貿易總額中所占比例很小。